2018年8月21日,中译出版社45周年庆暨“让世界读懂中国”中国报告丛书研讨会在新华书店总店城市书房举行。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涛,中译出版社原总经理吴希曾,原副总经理程福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共服务处处长、北京阅读季办公室主任王亦君,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叶梅,中译出版社国际编辑部代表马丁,汉学家狄伯杰,印度普拉卡山出版社社长夏马尔出席。中译出版社总编辑贾兵伟主持活动。

活动现场



首先,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涛,充分肯定了中译社近些年来的的亮点工作,并代表集团公司对中译社提出了殷切期望。他指出,党的十九大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增强“四个自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自信源于充分的底气。对于中译社来说,要体现这份自信,要体现文化担当,要具备国家队的气质,要在新时代取得新作为,就必须培育和增强可持续的、过硬的核心竞争力。中译社近年来策划出版了“中国报告”、“外国人写中国”等丛书,有自己的特色,但还要努力在品种规模上、在社会影响上、在生命周期上,进一步向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百科社等看齐,一定要取法乎上,树立标杆。


同时,王涛书记指出,核心竞争力要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核心指标上。出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统一的。如果中小社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集团就有了发展的一个新动能。一方面45年的时间里已经形成了既有的发展理念与文化氛围,为下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另一方面这45年恰好涵盖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整个历程,革新进取已成为固有追求,这就为你们在新时代取得新作为夯实了基础。最后,王涛书记提出,希望中译出版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市场引导,更加注重内部激励,力求成为市场反映灵敏,有特色、有活力的出版企业,成为集团公司前景看好的新锐力量。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涛



中译出版社原总经理吴希曾认为,中译社在集团的统一领导下,近年来无论是国际化业务,还是国内的经营,都有了可喜的进步。中译出版社自分立以来,不忘初心,不懈奋斗,在集团的统一领导下,近年来无论是国际化业务,还是国内的经营,都有了可喜的进步;中译出版社的现任领导班子和员工们在忙于工作的同时,也牵挂和关心着老同志,这让吴总经理深感欣慰。


吴表示,希望中译社年轻一代继续发扬老一辈中译人精益求精、不怕困难、勇于开拓、敢于进取的拼搏精神,在创新上很下功夫,在质量上一丝不苟,秉承我们45年来一以贯之的锐气、朝气。同时,希望中译社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中,为文化繁荣,为实现“民心相通”做出新贡献,事业蒸蒸日上,祝大家幸福安康。



 
 


中译出版社原总经理 吴希曾



中译出版社社长张高里致欢迎辞,并回顾中译出版社历史,强调了中译社在新时期的新使命。1973年,作为国家级翻译出版机构,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宣布成立。45年来,中译人在出版和翻译领域不断尝试与实践,致力于在国际范围内展示中国形象,成为出版行业中代表中国声音的重要品牌力量。2015年3月,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指导下,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平行分立,中译出版社正式成立。


目前,在集团建设“三型集团”的大背景下,中译出版社立足于自身的国际化定位,扛起文化“走出去”大旗,在国际视野中不断争取中国话语权,把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及核心价值观向海外传播并与世界文化相融合作为新时期的使命和担当。最后,张高里社长对到场的国际出版部代表表示由衷感谢,并提出,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译出版社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锻造自己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在中国出版集团这艘中国出版的旗舰式航母群里,中译社将是披坚执锐的巡洋舰,一路保驾护航,攻坚克难。



 
 

中译出版社社长 张高里



魏玉山、王亦君分别致辞,祝贺中译出版社成立45周年,并对中译出版社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给与肯定。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指出,中译社在近年来的探索中积累了自己的出版品牌、培养了一批编辑出版人才、具备了一定的经济规模和实力。同时,魏院长也向中译出版社提出了几点期望:一是用好中译这个牌子。围绕“译”来做我们文章,把“中翻外,外翻中”这个大的文章做好,简单讲就是把走出去和引进来做好。政府现在在大力提倡出版“走出去”,特别是走向“一带一路”国家。配合“一带一路”,配合中国走向世界中心舞台,把中国的文化、中国优秀的科学技术向世界各国介绍。 二是作大我们的企业,做强我们的品牌。多出好书,多出让读者记得住、流传下去的图书是出版社最根本的使命。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 魏玉山



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共服务处处长、北京阅读季办公室主任王亦君表示,中译出版社的国际化工作获得了北京市的认可和表彰,同时提到中译社出版的《当代中国精神系列丛书》申报了北京市“两个一百”工程;2015年,中译出版社的国际化工作,获得了北京市的表彰;2017年,中译社有三个项目被纳入到了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的奖励计划之中,其中有“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中国著名企业家与企业丛书”第一辑英文版、《中国新生代农民工》英文版,主旋律书籍《守望初心》被列入“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第三辑的十大好书之一。最后王博士对中译社表达了衷心祝福,并展望了中译社与北京阅读季的未来合作,希望再接再厉,取得更好成绩。



 
 

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共服务处处长、北京阅读季办公室主任 王亦君



接下来,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叶梅致辞。在致辞中,叶会长提到,45年来,中译出版社的那颗初心就是怎么样让世界读懂中国,怎么样传递中国的声音,怎么样把世界优秀的文化引进到中国来。从一个普通的读者来讲,我一直认为,中译出版社应该是我们国家联系世界的一个重要平台,一个重要渠道。这个也许就是我们中译出版社从成立到现在的初心。


同时,中译出版社所有的员工和他们的领导,他们抱有满腔的热情,满腔的热情正是来自于这颗初心,来自于他们认为的庄严的使命。中译出版社这样一个初建社规模并不大的出版单位,他们用了他们的智慧、用了他们的创新,他们在传递中国的故事、传递时代的变化和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各种需要向世界沟通的声音。最后,叶会长对中译出版社致以诚挚的祝福,希望中译出版社的明天越来越辉煌,越来越强壮,越来越美好。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 叶梅




中译出版社国际编辑部和国外出版社代表分别致辞。英国中国主题国际编辑部代表马丁提到,里德出版社与中译出版社共同合作出版了《中国企业家系列》,是让人引以为豪的项目。代表狄伯杰表示,他参与了“外国人写中国”项目,出版了《中印情缘》,同时协助印度普拉卡山出版社,在印度市场介绍了中国作家的作品。


印度普拉卡山出版社社长夏马尔谈到,他们出版了中国知名作家何建明的《根本利益》、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印地语版作品,在印度各书展上收获好评,他希望可以和中译出版社一起为中印出版事业做得更多。孟加拉国安卡出版社社长梅思巴表达了对张雅文《生命的呐喊》一书的喜爱,他之所以选择出版张雅文的《生命的呐喊》《国运—南方纪事》《中山路》的这三本书,是为了了解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而了解中国是如何发展的、中国人对国家发展的看法和感受。

中译出版社国际编辑部和国外出版社代表


在国际编辑部代表致辞后,与会领导、嘉宾与中译出版社员工进行了合影。



 
 

合影



中译出版社副总编辑刘永淳向与会中外嘉宾介绍了“中国报告”丛书的策划缘起和进展。丛书旨在以纪实文学的方式,生动而真实地向海外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变化。作品包括了反映中国当代发展变化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根本利益》和反映大时代个人成长的《生命的呐喊》《国家的儿子》等作品,不仅是献给中译出版社45岁生日的礼物,更是给改革开放40周年的献礼。


该项目起始于2013年,产生了显著的海外影响和社会效益,目前已策划完成的前三辑分别获得国家出版基金、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中国当代作品对外翻译出版工程资助。目前三辑共26种,已出版英文版23种,签署多语种版权输出60余种,得到包括欧美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出版商的青睐。

中译出版社总编辑 贾兵伟(左)

中译出版社副总编辑 刘永淳(右)


作家叶梅、张雅文、黄传会从写作者的角度谈及对丛书的感受,并表达了对中译出版社的感谢,以及对作品翻译成其他语言“走出去”的信心。张雅文感谢中译出版社在海外出版方面的开拓,认为“丛书”为中国报告文学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大门,让中国的报告文学带着中国作家的激情飞出国门飞向世界,去传播中国作家的情怀和中国的故事。黄传会认为,报告文学作家是最贴近时代的,是跟时代同步前进的,中译社通过这个项目,让中国的文化、让中国的文学走向了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能听到中国前进的脚步声。



社庆活动及“中国报告”丛书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既是中译社对过去成绩和经验的梳理,也是对未来如何更好地履行文化职责、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思考。 


文字:赵青

排版:赵青

摄影:袁思源



All rights reserved by 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 House

Add: Floor 6 Wuhua Building, A4 Chegongzhuang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100044, China. Email: ctph@ctph.com.cn